跳至主要內容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的《四书》之一。原是《小戴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作者孔伋。宋朝学者对《中庸》非常推崇,而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独立成书,朱熹则将其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合编为《四书》。

  中庸 [ 编辑 ] 22种语言 条目 讨论 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 内容 疑欠准确 ,有待查证。   ( 2012年8月15日 ) 请在 讨论页 讨论问题所在及加以改善,若此条目仍有争议及 准确度 欠佳,会被提出 存废讨论 。   此条目介绍的是儒家四书之一。关于其他用法,请见“ 中道 ”和“ 中庸 (消歧义) ”。 《 中庸 》是 儒家 经典的《 四书 》之一。原是《 小戴礼记 》第三十一篇,作者 孔伋 。 宋朝 学者对《中庸》非常推崇,而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独立成书, 朱熹 则将其与《 论语 》、《 孟子 》、《 大学 》合编为《四书》。 《中庸》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“中道及常理”之意。 [1] 而执中又当求“中和”,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“中”,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“和”。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。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(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),做人的规范如“五达道”(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昆弟(兄弟)、朋友之交)和“三达德”( 智 、 仁 、 勇 )等。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“至诚”。而 三字经 云:“中不偏,庸不易。” 《中庸》提出,“ 天 ”赋予万物“性”。“性”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“ 理 ”。按“理”而生活,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,就是“ 道 ”。《中庸》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。区别,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,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,被称为“修道”,即“教”。“性”、“道”、“教”之论指出了人被“天”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。这也是全篇的宗旨。 [2] 强调“ 诚 ”的重要,诚即是《 大学 》中所述说的“ 诚意 ”。“诚”是人先天的本性,“明”是与“诚”相生的。由诚而达到明,再由明至于诚。 [3] “ 不诚无物 ”,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,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。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,分成三十三章,称为中庸章句,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:(1)首言道出于天,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,遵此道而修是为教。(2)次言存养省察之要,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。(3)终言天地育养万物,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-无声无臭。《中庸》一文中多次引用 孔子 的言论及《 诗经 》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。 争议 [ 编辑 ] 作者 [ 编辑 ] 作者是谁尚无定论,一说是 孔子 嫡孙 子思 (即孔伋)所